在南海新區(qū)濱海社區(qū)海韻蔚藍水岸小區(qū)有這么一位居民,他每周一、三、五都會在社區(qū)免費教居民學電吹管,用愛心和堅持,為大家打開了一扇通往音樂世界的大門,讓社區(qū)充滿和諧與溫馨的氣息。他就是70歲的吳德安。
在濱海社區(qū)活動室里,一曲《紅河谷》悠揚響起。樂聲,來自電吹管模仿的薩克斯音,吹奏者是社區(qū)居民,前面的指導者就是吳德安。
2015年,吳德安從吉林省長春市來南海定居,初來乍到,人生地不熟、沒有朋友。當時,他常帶著電吹管去家附近的海邊公園吹。本想是舒緩自己情緒、自娛自樂,卻“引來”了不少人圍觀和攀談。音樂不僅“悅”來了朋友,更引來了學員。“有一次演出完以后,有些愛好者找到我,問我收不收學生。我說,你們愿意學我就教你們,全部免費。”吳德安說。大家的認可更加深了他對電吹管的熱愛,促使他想要將這門樂器分享給更多的居民。
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”。他自掏腰包購置教學資料,從最基礎的電吹管構造、指法開始講解,逐步深入到氣息運用、曲目演奏。2016年,吳德安組建了一個社區(qū)的管樂隊,從開始的3個人逐漸發(fā)展到30多人,周邊七八個小區(qū)的愛好者都慕名而來學習,平均年齡65歲,最大的75歲。“電吹管學起來簡單,吹氣就響,很省勁,既鍛煉肺活量,還能鍛煉手腳大腦,對老人身體健康還是很有益的。”吳德安說。電吹管是在傳統(tǒng)樂器的基礎上創(chuàng)新而來,可以模擬現(xiàn)實中多種多樣的管樂和民樂音色。
但在教學過程中,吳德安也遇到了不少挑戰(zhàn)。“開始收的部分學生教起來有點費勁,因為他們大多數(shù)不認識樂譜,我唱一句,大家跟我唱一句,很難教。”吳德安說,即便如此,他還是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指法、氣息控制與曲目演奏技巧,并根據(jù)大家年齡、基礎不同,進行因材施教,為大家量身定制學習計劃。有的學習進度較慢,他便不厭其煩地反復示范、指導;有的在演奏時缺乏自信,他總是用鼓勵的話語給予力量。此外,他還帶著感情教學,分享經(jīng)典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,讓大家在吹奏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表達情感。有一次在教學過程中,為了圓滿完成演出安排,吳德安即使是高燒39度、全身酸痛,他依然戴著口罩堅持為居民進行授課,這種奉獻精神也讓大家深感敬佩和感激。
正是他的這份耐心與堅持,大家在電吹管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與成就感。“以前需要四五堂課學會一首曲子,現(xiàn)在一堂課就能學會一個曲子。”吳德安自豪地說,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電吹管學習的隊伍中來,原本安靜的社區(qū)活動室如今成了熱鬧的音樂小天地。“吳老師真是手把手地教,一句一句地教,可有耐心了,一點怨言也沒有。我到這時間不長,學了兩首曲子,我心里可敞快可高興了。”社區(qū)居民李同起說。社區(qū)居民劉澤波更是被吳德安高超的教學水平和演奏水平所感動:“我在學習中,很多吐音、滑音的技巧和指法總是學不會,連著學了好幾遍都改不了,沒有這方面的方面天賦,吳老師反復給我指導,讓我很感動。”
吳德安還積極組織社區(qū)電吹管演奏活動,帶領大家參與60多場社區(qū)文藝演出。在他的努力下,社區(qū)電吹管樂隊嶄露頭角,成為社區(qū)文化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他們用美妙的音樂傳遞著社區(qū)的溫暖與活力,也增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。